过去刘强东雷厉风行,希望问题立刻解决,下属把问题反映到他那儿,他就直接给出指示,让下属按照指示解决问题。后来,刘强东发现很多复杂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部门,一个简单的指令,有些部门能执行,有些部门执行不了,需要横向协调。他开始给大家提出引导性的建议:谁来牵头,哪些部门来协调,如何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从2008年到2013年,京东从两三百人扩张至三万多人。联想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强说:“这在中国企业界是罕见的管理学案例,是管理学难题。联想集团发展到3万多名员工,用了28年。”
业务与组织的膨胀,让刘强东必须建立起一个严密运转的系统来管理公司,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京东第一次使用KPI来结算绩效奖金。2007年,徐雷以京东顾问的身份第一次接触刘强东,那时候京东只有两百来人,刘强东对VC不怎么了解,如饥似渴地汲取任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2009年,徐雷加入京东。从2009年到2010年他觉得是无拘无束奔跑的年代,年初把任务安排下来,大家撒丫子跑,玩命跑到年底,能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被业绩考核天天顶在脑门上,累是累,但主动性很强。当时徐雷的KPI65%是销售额,35%是务虚的文化考核。现在组织绩效加了很多关联性指标,更严密了。
2010年,京东主要看毛利率和销售额,2012年开始注重毛利率、供应商管理、库存周转等指标。这与京东自身战略变化有关:京东战略从3C采销往全品类采销转化,从转销模式往平台模式转化,从自营市场向大市场概念转化,从运营只支撑公司自身增长往为第三方商家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转化。林林总总,这为京东运营效率提出了高要求。2012年,京东大幅度提升了研发经费,快速做运营系统改善,人均处理单量、人均配送单量、客服答复call in的数量和效率都大幅度提升。“现在是大公司了,每天每月每季度都要看数据,知道自己的目标KPI是什么,压力特别大。”徐雷说。
现在,京东流程的严密性更高了。这是个悖论,如果没有规范流程,公司容易被意志品质薄弱的人钻漏洞,流程严密又会降低沟通和执行效果。徐雷说,以前这事就这么定了,大家就开始干。现在,超过一定范围内的权限就要申报。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KPI是不是好东西不好说。没有KPI的时候,容易乱;有KPI又会限制员工主观能动性。只是现在,京东到了不能靠个人英雄要靠系统靠体制的阶段。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管理文化,只有应运而生的管理文化。
依靠组织的力量
刘强东在重读彼得·德鲁克。过去他读过德鲁克的书,不认同很多观点。现在,他读得很细,颇受启发。德鲁克说,公司大了不能再依赖一个人来管理,需要有高管团队。2007年,京东才有第一个VP严晓青,2008年引入第二个VP李大学,2009年引入第三个VP徐雷。在很长时间里,京东的管理重担大部分压在刘强东肩上。十五年来,刘强东七点抵达公司,主持八点的晨会,他的高管们围坐一圈,如众星拱月。但在2013年晨会上难觅他的身影,换为COO沈皓瑜主持晨会。若沈皓瑜不在,则改为CMO蓝烨主持。晨会通常十五分钟结束,主要是六大区总经理和客服中心总经理汇报,仓储、配送、客服等日常运营的问题,例如西南区雨水多,送货再投率增高;西北地区地震,对员工、配送站有何影响。
2011年引入京东的沈皓瑜是公司第一位O级高管。他的引入代表着刘强东开始按照现代公司CEO行为方式管理公司,强调流程和授权,花费更多时间在思考战略上。沈皓瑜说:“刘强东几乎没有给人打过工,很早就开始自己创业,他更多地在思考成熟公司的CEO,在不丢失创始人特色的前提下应该怎么做。”京东先后引入COO沈皓瑜、CMO蓝烨、CTO王亚卿、CHO隆雨。王亚卿入职未满一年又离开京东。
沈皓瑜发现刘强东在有意识地说,这不是我该管的,事情你们定吧,我不管了。“他有反复,想管一管,又觉得不对,后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