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捆绑软件能够促进英特尔的硬件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此外,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篇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Yahoo。但1997年中国互联网中心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PC和服务器的销售。
曾经“像VC里的笨蛋”
“硅谷有个笑话,说如果要找退出渠道的话,就去找企业投资。”很长一段时间内像英特尔投资这样的企业投资给人印象很差,“就像个笨蛋”。
很多硅谷的著名VC说:英特尔只投资一点点,要求却很多,法律文件一大堆不说,还要求企业和英特尔合作,英特尔又没什么增值服务可提供。
“在2005年之前,我们的信誉在VC圈里是很不好的。”张仲很坦率地说,英特尔投资走过很多弯路。
如果100万的投资能实现和目标企业签订商业合同,英特尔此前不会愿意再多投一分钱。“其实这样做很笨”,他们意识到,投资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如果是好的投资自然应该多投,而如果投资不好,钱再少也不应该投。
签署商业合同要求被投企业为英特尔的策略服务,也被证明是很荒谬的一个做法。因为“英特尔的策略在变,被投公司也会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英特尔在英国投资的CRS就成了一个“战略孤儿”,最初投资CRS是因为英特尔看好蓝牙技术,但后来发现Wi-Fi技术在短距离通讯上更普及。
最初英特尔每一个投资都要跟着别的机构投。投资了以后,和被投企业之间要设立严密的防火墙,不要说增值服务,甚至“一年都不去一回”。
这些“弯路”教训惨痛
“如果不做改变,我们可能永远看不到好的项目,永远都只能当其他VC基金的退出基金。”尽管内部争论很多,但是英特尔投资意识到如果永远站在巨人后头,就只能永远都是侏儒。
最直接的一个改变是:英特尔开始领投。这种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是2005年,在中国,“2001年、2002年就开始尝试领投了。”张仲解释,其中原因是亚太离总部比较远,“自由度大”。
2001年英特尔投资凌讯科技,这家公司是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制定者。但在当时,该投资在英特尔投资内部争议颇多。首先是内部从没有人去关心数字电视,更不用说中国的数字电视了。当时已经有欧标、美标等非常成熟的标准,中国自己的标准能有市场么?但当时的中国投资团队认为中国很关注自主产权,“这类创新都会受到国家支持”。横向角度看,日本就有自己的数字电视标准,而中国的市场规模是日本根本无法比拟的。
“用了7年,现在这个市场终于起来了。”凌讯的标准被国家批准了,国内的厂家也接受了这个标准。在这之前,2004年英特尔追加了一轮投资,2007年又投了4000万美元。
在2007年之前的几轮投资,由于“没有人跟进”,所以只能自己投:开始时自己投100万,然后投资金额慢慢大起来。2001年受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影响,绝大多数基金不是撤出中国,就是死掉了。很多LP(有限合伙人,一般是出资人)宁愿和GP(一般合伙人,一般是基金管理人)打官司,也不愿意给允诺的投资。
英特尔投资部门留了下来。2000年,时任英特尔投资总裁的Leslie Vadas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中国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最快的两三个市场之一。但在操作层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资金保值的压力”。
这种“寒冷”的气候,英特尔投资却觉得是个发展的好时候。“没有人跟我们竞争”,因此创造了一个转型的好时机。那期间,英特尔投资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同时也在业界建立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