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跟记者描述现在的“反盗版”斗争,就是抢时间、拼技术。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转型,数字电影将是未来世界电影的主流品种,“胶转数”的进程也在急速进行中。“数字技术使盗版更容易了,但又不能因此不发展数字技术。”毛羽说。
据记者调查了解,很多盗版集团甚至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数字电影技术,还去美国“深造”。他们推出的《让子弹飞》的盗版碟,还做起了后期加工,自行制作了英文版、粤语版、川话版。而在“人脉”上,盗版集团也上通下达。
“粗糙一点的盗版碟成本几乎可以不计,一张技术好点的盗版碟成本也不过三四元,比起7-10元的销售价格简直是百分百的利润。再加上庞大的发行规模,堪称一个小的电影产业。”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的盗版都是集团作案,形成产业链了,有偷窃的、有负责生产的,还有销赃的。”张纪中戏称。
专业防盗不惜重金
电影制作成本加大
随着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通胀”问题也开始滋生。电影制作成本越来越大,明星片酬越来越高,影院地价、租金飞涨,电影票价、演出票价一直被网民们斥为“高处不胜寒”。
“如今反盗版更增加了电影制作成本。”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盗版的速度太快,出品方更是惜时如金,宁愿“押宝”市场有限的好档期,也不肯以“平民票价”培养市场,有点“成败在此一刻”的感觉。
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告诉记者,在发行《梅兰芳》、《赤壁》等影片的过程中,营销宣传成本日益升级,协同多个出品方力量共同组织拷贝护送小组、组织几百人进行票房监控和拷贝监视,更是大片采取的基本措施。网上已曝光的某些导演为防拷贝被窃,连睡觉都抱着母带,其实并非夸大其事。以《赤壁》为例,拷贝多达1000多个,要保护好每个拷贝简直是一场“人海战术”,这无形之中再度增加了电影制作成本。
盛大集团成员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获得了《赵氏孤儿》新媒体版权,从2010年12月4日该片首映开始,盛世骄阳就部署了新媒体防盗版工作,法务部门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盗版监测、取证机制,当监测到有盗版网站出现时,在第一时间向公安、广电、版权、工信等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实名举报。在盗版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同样是他们的关注点。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徐蕾蕾表示,公司第一时间给其广告主发出《告知函》,告知他们不能利用盗播的视频节目进行广告经营。此次维权给徐蕾蕾印象最深的是,个人网站较多,取证比较困难,有些网站甚至连联系人都找不到。
如此庞大的维权行动,付出的是高昂的成本。华录百纳一位发行人员告诉记者,国产热门电视剧如《三国》、《水浒》等被盛世骄阳搜罗网中,价格为同类视频网站中最高,一旦发现侵权者就会付诸法律行动。“我也不清楚他们这样做还会不会剩下利润。”
上下游收益被卷走
影响电影产业链黄金发展
相比于盗版的产业链,正版电影产业链却始终无法形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美国电影总收入里票房只占1/4,电影在视频网站、电视台的第二次播出以及发行DVD和衍生产品,给电影业带来一连串收益。动画电影《汽车总动员》自2006年上映后,每年相关商品全球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而国内电影收入九成靠票房,盗版对产业影响极为明显。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电影《长江七号》上映,大大小小的盗版“七仔”占据了市场,得到授权的正版“七仔”却难觅踪迹。“在中国没有人愿意购买版权。”陈少峰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盗版使中国电影错失了发展产业链的最好时期。短期内,中国电影产业链形成是不太可能了。
潜规则横行
片方需给盗版“集团”上供
宁财神编剧的《大笑江湖》已经遭受盗版“荼毒”,即将公映的电影版《武林外传》也让他“如临大敌”,他多次在微博中对盗版发起炮轰,矛头直指“内鬼”主要出自国内某些为影片做后期制作的公司。他发帖称,“一个盗版数字拷贝20万元,以后建议片方拿出50万元给那个公司高管,算做买路钱,给电影腾两周时间出来,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