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区在线业务部总经理 王稚聪
物联网浪潮之下,智能硬件的火爆程度不断升温。从创新走向产品,开发者应该如何步步为营?
智能硬件的火爆程度不断升温。这一被众多业内人士称为物联网新入口、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科技概念,搅动了几乎所有科技公司、硬件制造厂商和创业者的心。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硬件,从以前的PC,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最近又有可穿戴设备,技术浪潮不断革新,一波接一波涌来。其中物联网发展迅猛。有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总量将达到500亿。就国内来讲,业界从8、9年前开始谈论物联网的概念,而近两年,随着电子设备的激增、智能和联网的需求愈发急迫,物联网开始被大量提及。
在英特尔看来,物联网主要分为三个场景:一是工业级解决方案,其次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产品,然后是移动环境中的产品。无论基于哪种场景,也无论是个人、物体,还是人机协同的过程,如果没有云,就很难实现智能。为什么呢?云出现后,计算技术改变了很多,当一个产品推到市场上,就可以被成千上万的使用者同时使用,这是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系统后端可以标记特征,不断迭代算法,使得识别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云计算技术带来的科技进步。
在此环境下,硬件设计更加复杂了。以前,硬件工程师会比较孤立地看待一个硬件系统设计,而现在,硬件和软件工程师必须高度协调,考虑硬件和软件以及后端服务总体呈现的方式。智能系统如此复杂,我们有没有可以遵循的流程、系统和方法呢?
现在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很多甚至不到一年。在国内,智能硬件研发时间也随之变短,抢占先机非常重要。面对这样的挑战,英特尔将开发周期中的流程管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市场需求分析,产品概念形成,研发控制和售后考虑与战略协同,其实就是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工程,然后形成产品,开发原型机,从而进入正式生产过程。下面谈谈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要素。
1. 市场需求分析
如何找准客户需求?主要有两类做法:
1) 市场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和客户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包括采取大规模的消费行为调查,从而得知关于产品各个细分属性的反馈。通过统计手段,我们可以将潜在的诸多变量归为几类。不过,市场调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客户可能是在被干扰状态下回答的,不一定自然,另外,客户可能对自己的需求判断不清。那么这类市场调查是不是就没用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做产品线延伸开发,这种方法其实非有用,尤其是当一个拳头产品已经出名之后。
2) 场景观察。派专人在实际消费场景深入观察,从而直观了解客户使用产品时会遇到的问题,这也属于实证的一种手段。比如北京地铁载客量那么高,很多上班族乘地铁时都有读报的需求,若要在地铁站台上建报亭,太小放不了报纸,太大会影响高峰期乘车。在这种场景下,最好采用实证的方式,拉上围挡模拟报亭,在周围架上摄像机,拍下高峰期的情况,事后对视频进行分析,通过调整大小,找到合理的尺寸。
总而言之,在市场需求分析方面,不光是智能硬件,在任何产品中,都要付出高昂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
2. 产品概念形成
把握客户需求之后,如何能够把客户需求形成概念化产品?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客户需求从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产品部反馈到开发部门时,需要将直观的语言转化为工程化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 这是一个科学与艺术,工程与设计融合的过程。在国内,智能硬件的开发往往过于重视工程和技术,比较忽视设计和艺术,导致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技术上非常过硬,却并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实际上,消费者的喜好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所以传统硬件设计工程师一定要和产品功能和外观一体化设计的公司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