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团购网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也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辛苑薇 北京报道
王歆(化名)约见Groupon中国方面的高层已数次,但遗憾的是,合作毫无进展。
作为国内一家超大型企业的合作拓展经理,王歆原以为,凭借公司一年数十亿元的销售额加上家喻户晓的知名度,与Groupon合作团购应该不难。“我们和拉手、美团等本土团购网站合作时,他们反应速度很快,推进很顺利,效果很满意。”王歆说。
但这家全球团购网站的鼻祖显然让她有些失望。
Groupon曾只用短短几个月便席卷欧洲18国140多个城市,今年1月联手腾讯大举入华后,其声势浩大的招兵买马也震动了业界,本土团购网站鹤唳风声,而不少有实力的大型商家纷纷主动与其接洽。但与雷厉风行的招聘速度相比,Groupon在中国的业务拓展显得保守、谨慎。
“当我们双方分别表明合作意愿后,德国高层要求我们先出具销售数量、市场份额等基本商业数据,然后再做后续商讨合作。”王歆抱怨,主管Groupon合资公司的德国高层显然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
不过,若能抢到“Groupon中国上线首单”这一资格,宣传效果将倍增,王歆为此仍在努力。
据记者了解,有多家大型企业正和Groupon洽谈合作,但Groupon中国网站的正式上线时间表一推再推,合作无法落定。
即便如此,“海龟(Groupon)”和“富二代”(腾讯)的联姻还是让“土鳖(本土团购商)”们捏着一把汗——因为它们太有钱了。有人断言,如果双方配合密切,势必给中国的团购市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
“Groupon投重金在中国,必将抬高团购的市场门槛。”拉手网CEO吴波说。而前雅虎中国总裁、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则预计,Groupon将在中国高端团购市场占到50%以上市场份额。
是抱团,还是继续孤军奋战?这个令团购网站们纠结的话题在圈内热议。一向打得不可开交的团购网站老板们从未像现在这样亲密、团结地聚在一起,他们互通信息,共商对策。
人才战、广告战、烧钱大战,在团购战场已然开打。
改还是不改?
“我的压力非常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离职。”近日,一位刚加入Groupon的中高层人员垂头丧气地告诉记者。从一个月前踌躇满志地加入Groupon到如今的心力交瘁,一种微妙的心态变化正在Groupon公司员工中滋蔓。
Groupon入华一个多月,奉行的是“焦土政策”,即以高于业界两到三倍的薪水到竞争对手挖角。如果挖过来的人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就迅速炒掉,这使得员工们从入职的兴奋迅速转入压力下的焦虑。
除了被炒的风险压力, Groupon在中国进展迟缓、业务迟迟不上线也让员工们无所适从。
“网站原先定于二月底上线,但现在看来,可能至少要拖到三月份。”Groupon内部人士告诉记者:“Groupon首单非常重要,肯定是来自超大型商家。但具体是哪一家,未最终敲定。”
据记者了解,希望和Groupon合作中国第一单的公司不胜枚举。此前,邮件门、招聘门、涉嫌非法经营、中国高官蹊跷离职等事件已经让Groupon赚够眼球,“第一单”的诱人对每个商家来说都无法抵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曾和Groupon洽谈过合作的人士表示:“只要能和Groupon达成第一单合作,公司可给出任何资源。”
正当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和Groupon合作,Groupon却在犹豫,是否在中国照搬美国“每日一单”的模式。
所谓“每日一单”,即每天只推荐一家商户的产品。在美国,Groupon拥有5000万注册用户,有效邮箱达到率为66%,通过超低价格向这些注册用户发送信息,一天一单也有足够的商业价值。但在中国,本土团购厂商都改良其模式,采用“一日多单”,吸引多家厂商同一天打出促销广告。
“改,还是不改”,这对Groupon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