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2.8亿年轻人为未来打拼。而他们大多数却难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在这背后,与恨天高的房价、样板式的房子相冲突的,是他们个性多元的生活追求。
土巴兔在互联网家装平台10年的数据挖掘中发现,中国迎来个体化崛起后的空间消费升级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居住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样子,更多的年轻人以租房替代买房,然而对空间的要求却在极具变得个性化,在一线城市精装率直线上扬的背后,迎来了局改,小单元改造的爆发式增长,每年以150%以上的倍率上升。这些现象背后,土巴兔看到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完全拥有了对居住空间的全面话语权。
为此,土巴兔专门邀请了青山周平这位漂洋过海从日本来到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以他在中国旅居多年的平和的第三方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家。
口述:青山周平
撰稿:舒扬
出生于广岛,成名于中国,这是一个为他人设计空间自己却没有房子的日本人。
青山周平的新浪微博拥有 38 万粉丝,如果以“建筑师”这个身份来说,他可能是粉丝最多的一个。
大多数人知道他,是从《梦想改造家》开始的,在他的魔术手下,38平米的逼仄违章房也能被“爆改”成宜居5口人的LOFE风格小别墅;在中国待了13年,一直从事空间建筑的工作,亲眼目睹了国内房地产的十年疯狂后,他说出了自己对“房子”和“家”的看法。
1
一、旅行
大三那一年,还在东京上学的青山周平决定休学一年,看看课堂以外的世界。
从大阪到上海,坐船要50个小时,但船是最便宜的交通方式。从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到新疆,西藏,尼泊尔,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往中东,再从摩洛哥到欧洲,搭最便宜的巴士,住最简陋的青旅,用勉勉强强的外语和小贩沟通,兜一圈之后,学生青山周平带着一身褴褛从俄罗斯回到北京,在上海坐着船原路返回大阪,这段旅途正好是整一年。
在出发之前,他几乎没有特别准备计划和预算,一个背包一个人一双腿,就这样开始了一整年横穿欧亚大陆之旅。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段旅途成为了改变他人生想法的一个节点。
在路上他见到了西藏的村庄、路上磕长头的朝圣者,土耳其荒凉的小车站蒙面纱的少女,在恒河边的早上,一位印度老人在左手边洗漱,不远处漂浮着一具少年肿胀的尸体,这一切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尘归尘,土归土;在欧洲的旅途中,他看到了很多大师级建筑,知道了当一个人站在大教堂的穹顶下去仰视建筑时,那种气息和书本上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但这趟旅途对他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心态上,尽管饱览了很多名家建筑,但在路上给他触动最大的,还是西藏、印度、尼泊尔……这些原始而纯粹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人们因为生活方式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特有的居住习惯,顽强地与环境斗争,这些经历让学生青山周平开始以一个“在路上的客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思考空间和人之间的联系。
这与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完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是上一代建筑师的思维:要做激动人心的建筑,做有力量的东西。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建造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
丹下健三(1913~2005)留给世人的建筑代表作:代代木国立体育中心
那是属于上一代建筑师们的野心,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能代表国家形象的作品。
但轮到毕业时刻,青山们面临的环境变得很尴尬:因为经济和人口的原因,日本已经没有大块空地可以造大东西了,他们也成了日本最后一代有野心的建筑师。
二、成名
毕业之后,机缘巧合下,青山周平得到了北京的工作邀请,可以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接触到很多新建筑,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青山周平没有犹豫,直接来到了北京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