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和2B两头通吃难度是极高的,当两者设计有冲突时肯定还是迁就2C,那2B用户怎么想。然而,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陌陌、淘宝旺旺、YY语音......它们你能够在微信之下生存或崛起即是证明。所以,微信显然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
阿里钉钉
作为商业化最成功的的一个巨头,阿里巴巴最渴望的就是希望有一款类似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所以,马云才会在微信刚火时强推来往,希望能够在连接人与服务这一维度与腾讯一决高下。结果大家也都看到,微信就像离弦之箭,无人能挡。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云想到了另一个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企业与服务,正式推出钉钉。
钉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它的Ding了。这个功能据说阿里内部都争议不断,钉钉团队感觉用力过猛了,就生怕打动不了企业用户。 “DING”功能,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压式的沟通方式。高高在上的老板用户的是很爽,但是失去了受到伤害的员工的配合,沟通工作怎么可能做好呢? 团队协作,除了基础的沟通工作之外,就是执行了。通过DING消息发出的任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跟踪。而工作效率不是DING出来的。还是要在基础的沟通工作上下功夫,不存在什么 DING功能可以投机取巧。
钉钉的PC版本当时基本可以被视作为了配合移动端上线的附属了。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办公基本都是在电脑上,移动端由于不好操作,并且目前技术不是让人很舒服,大家手机机型又不同,移动端办公难以上手,而钉钉的PC端简陋的功能不人性的功能性BUG,已经阻碍了PC与移动端两屏直接的紧密性。
钉钉确实吸取了之前的很多失败经验,在做钉钉的时候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做B端产品的时候,忘记了工作场景之下用户的需求,偏离了轨道。
imo班聊
要知道,PC端在企业工作场景下的可谓是极其重要,不是到了甚嚣尘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PC版就无足轻重了。企业场景下,90%以上的上班族还需通过PC电脑进行日常办公,写Word文章报告、做Excel计算、做PPT演讲稿、做PS设计、写代码编程、做财务搞预算等等大量工作还离不开PC电脑,毕竟输入方便、屏幕大的优势手机无法满足。而且即使手机有朝一日能完全替代PC, PC端与手机移动端必将并存,缺一不可。
而班聊产品核心的理念是“掌控”。通过“任务”“日程”“审批”“公告”呈现出对工作的掌控。“任务”是细节的掌控,让所有人都能掌控到工作中某一件具体事项的进展状况;“审批”则掌控着每一个细小的决策;“日程”不仅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更可以让同事间不再产生时间冲突;“公告”更是掌控着企业整体的动态。实现沟通协同一体化、轻OA、任务协同、掌控等功能设计和构想。imo班聊以话题事件为中心,搭建移动PC一体化的体验,组建目标明确的虚拟团队进行协同办公,更适合工作场景。围绕工作场景叠加一系列的办公增值服务,满足企业用户的专属的社交与办公的需求,目前班聊的日活已超过百万万,深耕7年的先发优势实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各方产品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但总体来说,巨头们的渗入加剧了竞争。但是,软件和服务支出所占的份额,只是一个企业全部运营费用的千分之一,国内2000多万家企业以及2.2亿办公人群,这项费用加在一起每年只不过可能是几十亿而已,假如只是这点收益的话,绝不足以让腾讯、阿里以及各方的资本大鳄们如此兴师动众高调进军。究竟原因何在呢?
层峦叠嶂,这是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去年的5月份,百度李彦宏提出的“未来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大蛋糕在企业级软件市场”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企业级服务有230起投资,相比2013年的67起,增幅达到243%,并且今年平均每起投资额都比去年高出许多。
然后,我们先来看下现在比较火的几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具有“机加酒”、 OTA特性的携程,其酒店、机票的业务来源70%均是来自于企业采购;烧钱烧到手抽筋的嘀嘀打车其收入60%均是来自企业用户人群,并且,很大一部分产生的票务报销流程也最终由企业主来承担;饿了么、外卖超人这样的平台盯准的人群就是办公场景下的职场人员,他们75%的订餐需求也均来自企业职场人群。这些都意味着在B端市场中存在“吃住行”的巨大刚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