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DNA就如同偷菜一样,是一种在骨子里具备病毒扩散而且自保护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社交网站的实名关系链建立起来,用户的迁移就很难,偷一棵白菜可以,你搬走整个菜园,很难。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这个在PC时代的坚硬壁垒(用户烦于再去另一个网站创造实名好友关系)被一个轻巧的“二向箔”打破了——是的,手机通讯录。要知道,每个获得授权的手机app都可以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那里面都是实名呀,而且都有电话号码。因此,就像我初上人人网的惊喜一样,“原来你也在这里啊”变成了手机上的“你的通讯录好友也在使用,接受她为好友”,用户在惊喜中连戳几下,立刻就快速的完成了一个新的“实名制”的社交网络的搭建,只不过,这一次是在手机上,而且比email邀请更快。
这也就注定着,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上,领先产品的覆盖和倾轧是更加急速的。这也就意味着面对全人群再提供一个通讯社交软件的可能,几乎没有。用户才不需要“微信的挑战者”,用户用的很好就不想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贴吧、陌陌、人人网的app版本,都在努力找到一个独特的垂直切分点。这个时代,谁在说我要取代微信,那一定是来往或者易信的,但其实你看现在易信也不这么说了。大家都想明白了,不可能的事情不要死抗,相反,找到一个垂直的说法,陌生交友?秘密?兴趣小组?校园广场?这些都是在努力找到一个利用LBS(手机第一特性)又保持独立特点的做法。而通讯录因为每个app都可拿到,因此在这件事已经没有所谓独门秘籍了。
所以,我完全不吃惊人人网说他们要重返校园和年轻人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胡同里打败大街上的车,这个转型是明智的,但一样需要时间来验证。究竟这种策略是否正确,我们暂时还无法做出定论,毕竟人人网这种年轻化的战略才仅仅实行了半年。而且再不客气的说一句,人人公司不是一向高瞻远瞩,战略正确战术渣的么?所以,我觉得说主动转型也罢,被动逼迫到要进化也罢,至少从整个社交领域的竞争来看,现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地位几乎无可撼动,人人网其实在内心也已经不太指望自己能够成为另一个微信了吧,所以逐步收缩防线,跟现有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做个区隔,死磕学生群体,伺机顽抗。
说回我刚才说的“毕业不再用人人”,这个看似合理逻辑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思考——即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下,究竟是应该再去做全领域的人群覆盖,还是聚焦在一个特定的年龄段更有机会?当我们说“只要一离开校园,就不会再用人人网了。”的时候,从另外一方面去看,就变成,在人人网上的用户必须保持年轻,不要忘记,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每年仍然有一大批毛孩子走进高中和大学,成为人人网的新用户。我的老师们永远留在大学,我不能说,老师,我们走了,你就人生没价值了,实际上在老师来看,我不过是14年毕业的一个丫头,14年又新入学了又一拨人而已。所以简言之,大学老师如果可以过得很好,我们大可不必长吁短叹,担心专心服务学生和年轻人群的品牌,从此痛失这那,一贫如洗。从近期人人客户端的版本更新和宣传策略上来看,似乎要将这种策略一走到底。
“在国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平台能像人人网那样对学生群体进行高度聚焦”,这可能会是人人网最不忿的自我呐喊,但也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君不见微博和微信的年龄下沉也非常快,更别说陌陌对荷尔蒙冲动的少男少女们充满了怎样的诱惑。如果人人以为躲进胡同就一定稳操胜券,那倒真不是这样。学生并不是一个单一属性的标签,同样还可能是一个“时事新闻爱好者”、“朋友圈晒图狂魔”、“夜晚撩骚的宅男和少女”,你动作慢了别人就抢了。
和年轻时的品牌说再见并没有错
对于这种惯性黑人人网的现象,其实另一个原因在于不同阶段的人对于品牌的认知。即可能在一个学生看来,人人网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平台,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有人人网站的帐号,并且人人网在基于校园战略中,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校园生态体系,但对于已经走出校门很久,或者已经很久不用人人网的人来说,人人网似乎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的爬行动物,毕竟对他来说,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人人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