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刚来祖国的时候,发现这里手机产量最大,但是没有一颗中国芯!” 张汝京动情地表示,现在终端市场大得不得了,每一颗芯片中国都能生产了。
虽然脸上一直挂着一丝浅笑,但在自称非常辛苦的张汝京看来,在高速扩张与高成长平衡中,前期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一定要作出一种选择,“要高成长可能就要舍弃高利润,因为你手上的钱就要赶快投资,增加产能。”他说。
从新近公布的2007年财报看,或受业绩亏损及与台积电诉讼未了的利淡消息拖累,中芯国际上年度亏损仍达1950万美元,期内营业额虽升6%至15.5亿美元,且经营业务现金流入亦达6.7亿美元,但因折旧及摊销金额逾7亿美元,最终未能扭亏。而今年一季度的亏损也由去年第四季度的2120万美元增加到了1.191亿美元。
对于年报,张汝京解释称,虽然总体来说情况不太理想,但总收入增加了5.6%。利润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全球动态存储器价格崩盘,价格较之前年缩水83%,因此财报呈现小亏。但比较2006年亏损的4410万美元,已是大有改观。
“从现金流来看,我们去年现金流赚了7亿多美元,但折旧也有7亿多,由于折旧比现金流多了4000万美元,所以最后我们在账面上小亏2120万美元。若扣除折旧,实际上我们去年现金赚了7亿多美元。”张汝京解释说,高科技的东西折旧很快,5年到7年就折下去了,但投资里的90%又都是设备,“所以这是高科技领域的特点,在折旧结束之前是很难看到我们赚钱的。”
在去年年底获得IBM45纳米生产工艺授权后,今年4月24日,中芯国际又携手美国晶晨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生产DPF芯片。张汝京说,中芯国际与一些国际巨头的合作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也推进了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他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的产能将会达到20多万片。
中芯国际对于IBM45纳米的技术许可协议的发展非常满意。目前有近10家顶尖的芯片设计公司与IDM客户表示了与中芯国际合作的意愿。这一协议,奠定了客户对于中芯未来技术发展蓝图的信心,也因而为中芯国际增加了在65纳米与90纳米的客户。除此之外,中芯国际也获得中国客户对于45纳米的合作兴趣,计划将于2009进入认证的阶段。
业内有人士指出,半导体行业在前五六年内能赚钱的几乎没有,台机电是在第7年开始赚钱的,联电在第9年才开始赚的,而在折旧结束后,不赚钱的又几乎很少。
资本市场的冲动
在推进实业发展的同时,中芯国际在资本市场上的脚步也不落人后,公司成立没多久便在香港主板市场和纽约交易所上市。在全球资金流向中国的大趋势里,中芯国际成为崛起最快的半导体明星。
或许正因为中芯国际的盈利前景,使得它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两地上市融资外,2005年,中芯国际获得中国银团6亿美元为期5年的贷款,为中芯国际在北京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产能扩充提供资金支持;当年12月,上海公司又得到荷兰两家银行8500万欧元的长期贷款合约,用于中芯国际购置光刻设备;2006年5月,中芯国际天津公司与10家中外资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了为期5年、金额为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以扩充天津8英寸芯片厂产能;6月,中芯国际上海公司又获得来自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8家银行组成的银团6亿美元贷款。而中芯国际在上海的第一期贷款4.8亿美元也已于2006年全部还清。
眼下,中芯国际正努力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为尽量减少半导体行业受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市场的创伤,将于这个季度起全面退出DRAM市场,并主力生产逻辑(Logic)产品。
而最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消息更是把中芯国际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据公告称,这次中芯国际将以出售股份或可换股工具的方式,可能会让投资者买入大量股权,也可能成为董事会成员。但中芯国际并未透露战略投资者的身份。
其实这也是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关于它第四次战略引资的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