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目前欧美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拓展中国内需市场也骤然加大了富士康人才本土化的压力。事实上,最近几年,富士康不断向大陆内陆省份迁徙,其管理团队、以及当地庞大人员的组建,只能依靠本土中层干部。
据富士康商务长李金明介绍,富士康在山西、武汉、烟台等地开疆扩土的经验是,先从陆干中选择当地籍贯者,进行培训后派驻当地作为先遣部队作筹备工作,此后再在该团队基础上,再在当地招兵买马,从而组建后续公司团队。
富士康检讨人才政策
显然,对于有志于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富士康而言,如何激励和发挥这些陆干的优势,将是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集团目前人才构成中,陆干是数量最巨的群体,而大陆内需市场也最具爆发力和扩张性,集团未来的最大机会也系于此。”富士康高管在公司内刊中指出,公司要“检讨制度,出台新政”,以加强和推进台干与陆干的“机会公平化”。
事实上,富士康近年遭遇的人才流失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到它的后续发展,尤其劲敌比亚迪的崛起,“吸引”了不少从富士康出走的中层人员。
据富士康陆干人士分析,富士康内部针对陆干一向有“1-3-8” 的内部激励政策,即针对服务时间达到1年、3年、8年的核心干部员工执行奖金、补贴、住房等相关福利政策,工作满8年后的陆干,可无偿获得公司补贴住房一套或等值的现金。同时,从2001年开始的公司股票期权计划也相继向部分陆干开放。据了解,富士康在过去几年间,针对八年工龄以上的陆干提供了超过千套住房,但是,在公司管理团队的信任度、股票期权的辐射度等方面,陆干的感觉依旧偏低。
在本次“人才本土化”运动中,富士康亦反思了其由于人才政策执行不到位、欠公平化,导致核心员工“身曹心汉”、人才向竞争对手流失等现象的根源。
如何推进在大陆的本土化,对于这家拥有68万名大陆籍员工的出口加工型台商而言,一直是萦绕在它头上的一道难题。
早在数年之前,郭台铭曾经在公司内部讲话中一再强调本土化的推进时称,推行干部的本土化,其目的“就是在分权”,“给派驻干部(台干)一个自我转型的机会”。
下注大陆内需:再造“黄金十年”?
摆在富士康面前的最大追问是:它所代表的“中国制造”在过去两个“黄金十年”中创造的经济奇迹,能否延续到下一个十年?
疑惑显而易见:来自台湾鸿海的经营业绩显示,今年5月鸿海集团合并营收为916.69亿新台币,环比衰退了2.9%,同比则衰退了11.20%。这是鸿海34年创业打拼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这打破了其过去数十年间创造的从未下滑的神话。
如果不是骤然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郭台铭或许不会这么快就亮出他的“大陆内需牌”。实际上,对内需市场的布局,富士康早已有暗中打算。
根据富士康商务长李金明向本报记者的描述,基于前几年的大陆内陆扩张,富士康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制造集群主要有四大片区:以深圳龙华+深圳观澜为主的华南片区,以江苏昆山+安徽淮安为主的华东片区,以山东烟台+山西太原+河北廊坊为主的环渤海片区,以及以武汉为根据地的华中片区。
此四大片区,富士康原本将其功能定位为,华南以大陆的主体研发+部分电子产品制造为主,华东为便携式电脑组装及其元件制造,环渤海片区主要是移动设备制造+新能源、环境工程,华中片区则针对内需市场的生产制造。
李金明在一年前对本报说,富士康早在LED照明、新能源、环境工程等与现有代工客户非竞争产业上,针对内需市场作了长时间的布局,甚至在烟台等已建有多处半于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的科研基地。
他当时强调,这些新兴产业在富士康还只是长远布局,一时不会改变富士康以出口市场为主业的现状。
但显然,彼时,富士康并未预料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巨,至今年初,郭台铭开始意识到从代工向科技,以及从出口向内需双向转型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