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小米IPO引入7名基石投资者,共计认购5.48亿美元股份,约占公开发售总额的10%。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其中中投中财娱乐认购1.92亿美元,中国移动认购1亿美元,高通认购1亿美元,国开行旗下私募股权认购6600万美元,保利集团认购3200万美元,顺丰集团认购3000万美元,招商局集团认购2800万美元。
朱超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是他们主动找的雷军谈投资,基石投资方面谈了三四个星期基本就拍板了,目前钱都已经打了,后期可能还会追加。
谈定位:全能型
“传统的五号电池在中国卖3-5块钱人民币,而我手上的这一盒五号电池才卖9.9元,是传统电池三分之一左右的零售价,虽然制造成本至少贵了10%。”雷军示意工作人员把电池递给他后说。在他看来,小米之所以能生产如此之多物廉价美的好产品,是因为小米在商业模式上遥遥领先,非常创新。
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互联网”,“硬件”,还是“互联网+硬件”?这令无数投资人都深感困惑的问题,过去一个星期终于被雷军想明白了,他得出的答案是小米是全球罕见的同时能做电商、硬件、互联网的全能型公司,小米这样的公司是独一无二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院长陈歆磊曾经为经济观察报撰文写道,“做中国的苹果”是小米向资本市场讲述的故事。苹果已经构建了高度体系化的生态链,生态链内的产品相互关联,产生协同效应。然而,与苹果公司构建的生态链不同,小米的生态链本质上是一家类似于丰田的制造企业,而且作为制造企业,小米可能做得并不及丰田,生态链上的产品彼此间也不能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在招股书中,小米如此介绍自己:“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朱超则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硬件企业,硬件只是小米的手段而已。”他觉得小米是比较偏向互联网的公司,有硬件、电商和综合体,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定位,小米的特色就是它做了很多别人可能要分两三次去做的事情。朱超以亲身经历举例,原本他用的是苹果手机,然后当他家里买了小米空气净化器,有一个产品变成小米的之后,他慢慢就会发现家里需要越来越多小米的产品,小米的智能设备很多都是互联互通的。朱超认为这种逐步渗透是很好的策略,因为要一下子全部改变人家的习惯其实挺难的,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雷军认为,小米既做硬件,也做电商平台,只有自己做产品自己卖效率最高,小米优化了整个销售的所有环节,做全价值链的成本优化。“要在运作成本和流通成本遥遥领先,才能把一个制造成本比别人高的产品卖到一半的价钱。我们每天都在琢磨怎么生产出伟大的产品,怎么卖出伟大的价钱,一个伟大的公司总是希望提高效率,把产品卖得越来越便宜。”雷军表示,小米店里买电子消费品都是超值打折的,但是他会希望顾客可以一次性买个十几件二十件回家。
他强调,小米的核心是做价值链的两端,既做产品技术和研发,还做用户端的市场和销售,这是价值链最高的两端,过去八年小米都在自循环。
但还是有投资人不理解。雷军提到,21号他们团队去一家之前已经谈了十次的全球领先的基金公司路演,接待雷军一行的时候,该基金的人说他们美国的同事还是对小米的模式存在担忧,雷军则表示,“有顾虑是正常的,如此创新的东西,如果大家一看就明白,就不算创新了。往往创新的东西都会超越你的认知,不超越你的认知,怎么能够叫创新呢?”
中国证监会也对小米的定位及商业模式产生质疑。就在小米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后的一个月后,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CDR;6月14日,中国证监会对小米CDR发行申请进行了多达30页、84项问题、超过24000字的反馈意见。
在上述84项问题中,监管层的提问从股东、估值、客户、估值、盈利能力及生态链进行“穿透”,鉴于小米的收入结构中既有硬件生产又有互联网业务。对此,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提出疑问——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请说明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