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资料图)
8月28日,沈阳东软软件园。当大会主持人邀请东软集团(600718.SH,下称“东软”)董事长刘积仁上台时,他捋了一下胸前的红色领带,缓步离开座位。这里是他的主场。
当天,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三款新产品,涉及CT、核磁共振以及直线加速器。不过,刘积仁本人的演讲却与三款产品无关,40多分钟的讲演完全脱稿,站在巨大的屏幕前来回踱步,这一幕恍惚间让人想起乔布斯或比尔·盖茨。
“刘老师”
刘积仁生于1955年,这一年比尔·盖茨在美国西雅图出生,作为中国与美国软件业的领军人物,很多人会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但刘积仁与盖茨不同的地方很多,比如,他领导下的东软,不做应用软件,不做桌面系统,不做游戏。从根本上来说,东软走了一条B2B的道路,而微软则一直坚定地往B2C的方向前进。
但两个人的相似之处也不少,他们都对创业有着特殊的热爱,对于软件业的发展有敏锐洞察。
这天,在讲台上,刘积仁的任务是向大家勾画一个健康管理的未来。他举例说明未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如何与医院联系在一起,东软又如何在这场医疗事业的变革中找到商机。在场,除了新闻媒体外,还坐着东软在各个国家的经销商代理,以及东软的员工们。一位东软的员工告诉记者,由于会场面积小,听众太多,他们不得不事先把原来的沙发拆除,换上简单的座椅。
在东软内部,员工们喜欢称呼刘积仁为“老师”,而不是“董事长”或“刘总”。对于东软人来说,当刘积仁登上讲台后,所有人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位“导师”能够站在行业领导者的高度,为大家拨开迷雾。
刘积仁1980年从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自控系毕业,分配到冶金自动化研究所任技术员。同年8月考取东工计算机系研究生,1987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博士,随后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1988年,刘积仁筹资3万元,在“教授下海”的非议中,在沈阳南湖岸边的计算机系,东北工学院网络工程实验室正式挂牌。这个借用东北工学院一间半教室,只有3个人、3台微机和3万元资金的研究室,就是东软的前身。
不做比尔·盖茨
1991年东软正式创立,其主要产品是行业解决方案、产品软件与各种平台服务等。现在,作为软件领域的一家上市公司,东软2008年的销售额为37亿元,是国内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从3万元到30多亿元,刘积仁花了18年。
“你收发短信、缴电费、股票交易、去医院看病、高速收费等等,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这些事情,背后都是东软提供的产品在服务,我们的产品不是在表面上的,而是在后台运行。”刘积仁对CBN记者表示。事实上,东软走的是一条与微软截然不同的路,它更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偏重于产品的嵌入式软件。
1991年东软进入了电信业,1992年进入了电力业,1995年进入了保险业,1996年进入了医疗业。目前,有2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1.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运行着东软的系统。
即便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东软依旧不愿与微软进行比较,在刘积仁看来,不做比尔·盖茨很正常,“我们与竞争对手是一条钢轨上的两列火车,我们跟随人家,看不清市场,这就是许多软件企业最终悄无声息的重要原因。”
战略转型
2004年,东软集团与飞利浦以50:50成立了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成为东软转型的一个标志,从此,东软进入了设备制造领域,由“软件开发”进入“硬件制造”。
“没有哪个人说做软件就必须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的。实际上大家都愿意守着固定的格子,但是,当我们跳出这个格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竞争对手大幅度减少,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刘积仁将重点转向系统集成及数字医疗等硬件业务,称为东软的第一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