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观点
●包括3G、智能电网、新医改、物联网,软件作为服务型经济正在被引爆
●外包并不仅是承接海外订单
●东软的竞争对手很多,可谁都不会与我们针锋相对
12月16日,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从18位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当选“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东软来说,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这家年收入40亿、市值200亿的企业,在软件行业头把交椅坐了很多年,当你用电时、发短信时、办社保时、报税时、开药时、做CT时、开车时、听音响时……可能都在使用着东软的软件,但行业内的人也很难描述出一个完整的东软,对于教授出身的刘积仁,圈中大佬们的评价是“大家都很尊重他,但不了解他”。
此前,刘积仁在美国,三天里签了三个并购合同,年初,东软将并购大连华信的消息震惊中外。如果并购成功,东软将成为规模两万多人的超级软件航母,这次交易最终因为华信方股东分歧没有成功,但也算是刘积仁的首次亮剑。随后,刘积仁开始在全球寻找收购目标,仅在10月23日一天,东软就收购了芬兰三家大型手机软件设计公司。
自从王文京2001年当选CCTV年度人物之后,软件企业就再也没有入选过,相比几何备数增长的互联网业,软件业似乎也沦为“旧经济”,所以一向看淡名利的“刘老师”对这个奖还是颇多感慨,“我们起步在一个没有软件的市场和软件没有价值的时代,而今天,我们的软件业终于变成了可以走向世界的产业。”
机会:全球化进入关键“时间窗”
不少记者都爱追问刘积仁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并购,软件业就一定要“大”吗?除了意图并购华信外,东软在2009年开始了全方位的扩张。收购了芬兰SESCA旗下的3个子公司,在瑞士注册了东软的公司,在墨西哥建立了分支机构,在美国加速了市场扩张。
“并购对东软来说,就是一项每天都在做的日常工作,不分国家和地区,而是按照业务分类进行。”事实上,刘积仁一直为东软的规模不够庞大而忧心忡忡。尽管这家公司已经突破了1.5万人,但IBM拥有大约20万人的软件工程师,印度的几个软件巨头都超过10万人。与其他做产品型的企业不同,东软是定位在软件服务领域,作为服务型经济,规模就与其业务增长息息相关。东软在国内的社会保险、电力、电信领域的大客户需要东软上千员工提供服务,同时全球外包中心从印度转移到中国的进程正因金融危机而提速,东软曾接待过不少潜在发包金额在数亿美金的超级客户,但因为东软规模不足而流失了。
如今是海外并购的一个好时机吗?“东软在日本和欧洲市场上,数字终端、医疗设备、汽车等产业都非常强,在日本的外包业务已取得很好的发展,而欧洲客户大多数非常认同日本客户的选择,所以,东软在欧洲市场也具备很好的基础;美国则有很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东软也非常看重。”
模式:打通软件“全产业链”
在央视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要几个候选人用最简单的图画表明自己的心态,刘积仁画出了太极图案。
事实上这也印证了外界对东软的看法,18年里,东软从来没有成为爆发力极强的短跑冠军,也没有遇到过明显的危机,东软的模式也让人捉摸不透,当年宋如华想模仿刘积仁,打通软件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从人才教育,到软件研发,到软件制造,再到软件工程“数字圈地”全方位通吃时,资金链断裂,曾经的软件帝国轰然倒塌。刘积仁在一次次的产业低潮里通过产业链条里的产业组合,以柔克刚悄然化解。
东软在过去10多年,刘积仁最常被记者询问,东软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做中国的微软,做出一个叫得响、全球通用的软件?东软有一条很长的价值链条,涵盖了IT教育,软件工程,行业解决方案,IT服务,甚至医疗硬件,“东软的竞争对手很多,可谁都不会与我们针锋相对”。
十多年过去之后,软件从高科技的神坛上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消费品,“软件不是技术,而是服务”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观点,包括微软在内的巨头都在向软件服务转型。刘积仁的这种“全产业链”模式的优势才逐渐显现出来。在刘积仁看来,如果说09年是东软元年的话,明年东软将进入收获期“包括3G、智能电网、新医改、物联网,软件作为服务型经济正在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