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张先生不久前购买了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当时正赶上液晶大幅降价促销,2000元出头的价格让张先生大感惊喜,二话不说就从电脑城抱了一台回家,把家中那台“老爷”级的CRT显示器替换掉。可是不到2个月的时间,他就发现屏幕出现若干亮点,而且有增多的迹象,亮度比刚买的时候不均匀了,色彩也有所下降。当初看中的就是低廉的价格,却没料到这么短的时间就出现问题,而且当时商家口口声声承诺没有问题,这让张先生大为懊恼。更让他伤脑筋的是,当时没有问清产品的质保问题,厂家说这种情况不能退换。
其实,遇到像张先生这种情况的消费者并不占少数。自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全球范围上游液晶面板厂产能的激增和成本的下降,液晶显示器价格便呈现出雪崩式下跌。消费者在扑面而来的降价狂潮和蜂拥而至的促销活动前,开始更多的选择液晶显示器,想对CRT显示器升级的用户也选择这个时机出手。一时间,液晶显示器成为了IT领域的热点行业,市场上的品牌也多达几十个。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品的品质问题开始浮出了水面,去年年底时市场上曾传出大约有10万片B级面板从台湾流入大陆市场的消息,而今年一开始关于液晶显示器问题的投诉开始增长。隐藏在低价的背后,存在不少的猫腻。那么消费者如何才能避免消费陷阱呢?在这里,专家为有意购买液晶显示器的消费者一一分析。
一分钱一分货,不占小便宜
众所周知,液晶面板是液晶显示器最核心的部件,大约占整个液晶显示器成本的80%左右,液晶面板的品质直接决定着显示效果。
由于现在面板生产制造工艺的问题,有一定的不良率。因此面板厂根据品质把液晶面板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和B级的划分主要是:有无亮点、坏点,使用寿命;亮度是否均匀,色彩是否饱和,有没有偏色,外观有无损伤等等。与A级相比,B级和C级的坏点数多一些,亮度相对不均匀,色彩饱和度相对不足,外观也可能有损伤。由于B级和C级板品质差,对于用户来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显示器在显像、文字和图像的还原方面就会不足,出现类似前面张先生出现的问题,而且整体使用寿命也相差甚远。
一般来说,上游面板厂在供货时,会把把A级优先供给采购量大、合作紧密的一线品牌,然后在将剩余面板供应给其它小品牌。对于B级板,面板厂会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处理掉。而由于液晶显示器的行业进入技术和资金壁垒不高,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包括渠道商在内很多厂商进入这一领域,推出各种品牌的产品。其中一些小品牌单纯以逐利为目的,用极低价格抢市场,在面板采购环节上,往往选择B级板或更差的C级板,这样就造成市场上混杂了许多采用B级甚至C级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液晶时,不能一味图便宜,掉进B级面板的低价陷阱。这里,我们不妨算上一笔帐:
以17吋面板为例,根据面板厂报价行情显示,2005年1月17吋A级面板平均每片报价约145~150美元。按照面板成本占到显示器成本的80%来计算,那么每台显示器的制造成本应该在1600元人民币左右,再加上其他一些诸如管理运营、物流、税收等费用后,其平均出厂价应该在2000元以上,之后进入渠道体系后,还要增加市场推广费用、经销商利润空间等等,这样一来,一台采用A级面板的液晶显示器的价格就不难估计了。而B、C级面板采取一次降足25~30%方式,甚至出现每片105~110美元的报价,如果是C级面板,价格还要低出更多。这么一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出现不少价格低的惊人的LCD。看来,消费者在购买液晶时,看到明显低于主流价格的显示器时,一定得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向大品牌寻求品质保证
在液晶产业链条里,厂商行为决定着液晶显示器的质量。原则上只有A级面板适合制造液晶显示器,但是很多中小品牌在利用低价格争取顾客的同时,为了维持利润水平往往会采用劣质面板。而大品牌由于很好的整合了上下游产业资源,采购优势、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等因素能保证其合理的利润,一般是不会采用这种劣质面板的。所以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尽量考虑LG、三星这些品牌的产品,不要只图一时便宜,掉进B级面板的陷阱,而且说不定等哪天显示器出了问题,这个品牌已经被淘汰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