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个标题改得很好,跟年轻人很匹配,因为文化产业本来就是年轻人所喜欢的。”赵京安说,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报社很开明,报网互动的意识很强。
相关 “编辑会不会要写检查”“神马都是浮云”
一个仅八个字的标题却引发了热议,缘于“给力”一词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为《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担心”。比如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就在他的微博里发问,不知道编辑检查写起来是不是也“给力”。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自己微博中幽默地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延伸
《人民日报》10日“给力”
12日,有10家报纸都“给力”
正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所预测的,“人民日报的给力标题”是一种信号,今后传统媒体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媒体的词汇,这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能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记者昨日粗略统计了一下,11月12日一天,全国至少10家媒体不约而同都给力地用了“给力”。
昨日各大媒体的“给力”标题
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
CPI创25月新高 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成都商报》 11月12日)
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 (《西部商报》11月12日)
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 (《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 引乘客不满 (《生活新报》 11月12日)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东方早报》 2010年11月12日)
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 (《济南时报》11月12日)
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 (《江苏法制报》 11月12日)
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南京晨报》11月12日)
事实上,除了“给力”,细心的读者早就发现了,“神马”啊“浮云”啊这些最新网络热词,早就被传统媒体悄悄用掉了。对于传统媒体更多更频繁地使用到网络词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朱强表示非常赞赏,“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人们不需要莫名惊诧。”他举例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它的《风》这部分,就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土风、风谣。
朱强认为,“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出现在严肃的人民日报上,透过这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看到,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但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颐也委婉地提醒有些媒体“不要盲目跟风”。他指出,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约定俗成的,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给力”这个意思的词,在传统的语言词库里,其实还是有现成的、规范的词汇可以表达。“不分场合,硬是要用网络上流行的‘给力’,并不一定就是代表贴近读者。”陈颐说,就他个人感觉,如果“给力”没用好,有的标题反而会有点不伦不类,令人费解。
评说
网络热词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
“网络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惊讶,是因为不少人预设了一个定位,认为这种网络词汇不属于它的使用范畴,不符合它的写作方式。”既是传媒人,又是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一事件更值得思考的是,“给力”如果是小众化的词汇,那么在传统报纸上使用,很多读者看不懂就不妥当;但现在这个词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那么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就完全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