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利
8.8级的特大地震“突袭”日本,部分工厂遭受重创,这场大地震对日本电子、钢铁等产业影响几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产业又有哪些冲击?日本企业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趋势如何?《第一财经日报》昨天通过电话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
白益民曾著有《三井帝国在行动》、《瞄准日本财团》等,对日本产业经济素有研究。他认为,日本除了在很多领域把控着核心技术,也掌握着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给大部分全球其他市场的合资厂只留有组装环节的利润,这种“产业立国”的经济模式也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
本土企业为“雁头”
此次地震对日本相关产业的破坏程度有多大? 白益民认为,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日本的产业扩散在全球各地,GNP(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单从经济上看,已经在海外打造了一个新的日本。它创造的许多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尽管看上去经济增长停滞,但这只是表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土发生的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以及重要产业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日本财团构建了“雁行形态”,即以本土企业为雁头,掌握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其次是韩国和台湾地区,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最后才是大陆地区所扮的“雁尾”角色,为“日本制造”做组装,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从这个角度而言,受地震破坏的日本本土产业,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下游,特别是中国大陆的一些工厂。
所以综合判断,地震对其国内经济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恢复起来也比较快。
牵一发而动全身
白益民表示,日本是电子产品生产大国,此次地震对全球的电子产业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东芝的一家芯片工厂因地震而停工,和电脑里的CPU不一样,东芝生产的芯片用于更高端的产品,比如手机、闪存、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如果代理企业拿不到货,肯定会囤积惜售,对价格的影响要看工厂的破坏程度和恢复进展,如果工厂能够很快恢复运转,价格不会大涨;如果工厂停产一段时间,那么全球芯片价格肯定会涨。
其他产业,如钢铁,不会对全球铁矿石市场产生太大影响,因为日本目前已经集中生产高档钢材(如汽车板材),而大量粗钢从中国采购。这次地震可能会影响日本高档汽车板材对中国的出口,而长远看日本地震重建会增加对中国粗钢的进口。
对中国而言,白益民指出,当前需要警惕的是国际对冲基金及资本家通过制造舆论,夸大损失,趁机抽走资金,那将对整个亚太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严重冲击,如果日本资本被抽走,整个亚太地区的产业关联体都将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去制造化”是伪命题
最近几十年,日本企业一直向外扩张,把制造基地设在海外,有人认为这是“去制造化”。但白益民却认为,“去制造化”是个伪命题,日本向来是以“产业立国”,产业向外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核心技术和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上。美国的产业是转移一项丢一项,但日本不是这样,日本公司的特点是以商业网络为主体,比如几家大型汽车公司,都和中国建立了合资厂,留给中国企业的利润只在组装环节,其他利润最丰厚的如零部件、发动机、高端内部装饰等,牢牢掌控在日本企业手上,日本一直是以“产业立国”,这有别于美国的“金融立国”。
第二,很多合资企业看似生产工厂,实则是在中国布下的销售网络,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第三,把中国的品牌也纳入了日本经济的共同体中。比如长虹、海尔等,表面上看是中国的品牌,但显示器等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留给中国的只是一个牌子。
目前,中国也面临一些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遇到的问题,比如本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白益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认清一个问题,是产业立国还是金融立国,“我主张产业立国。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金融的问题,体制的问题,应该将金融和产业形成共生体,而不是掠夺体。另外,这两年谈‘国进民退’比较多,其实应该是‘国进民进’,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集体经济,日本很多大财团就是集体经济,产商融结合,‘内和外战’。”他认为,这些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日本财团在日本企业对外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后,通过产业和金融资本相融合,把国内的产业整合成大集团,“内和外战”,这是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