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00亿元、中芯国际代管运营的武汉12英寸半导体制造项目——武汉新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下称“武汉新芯”),终于要动起来了。
《第一财经日报》昨天从中芯国际上海总部获悉,22日,中芯国际与武汉市政府将正式宣布武汉新芯厂落成并启用。这意味着,湖北省首条、中芯国际第四条12英寸生产线投产在即。
地方政府主导
武汉新芯最早诞生于2006年,中芯国际当年年中与国际银团签署贷款协议时,公司总裁张汝京在上海正式公布了这一项目。当时他说,该厂最快2007年底、最慢2008年初正式投产。
从布局时间上看,该厂是中芯大陆布局的第五家工厂。此前它已在上海、天津、北京、成都布局,而最新的第六家,则位于深圳。
但武汉厂商业运营模式与中芯其他12英寸厂有明显不同。因为,其100亿元投资来自武汉市政府,而中芯国际则主要负责运营管理,并带来技术与订单。这一合作曾被半导体产业人士视为创新,称为“中芯模式”。因为,它有效整合了半导体产业所需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多重资源。
武汉新芯一位内部人士说,该厂实际控制权并不在中芯国际,而在武汉市政府,在他们的宣传口径中,没有中芯国际,而是武汉新芯。不过,该厂未来可能转手中芯。早在2006年年中,张汝京在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司初期代管工厂,投产2到3年内,可能购买厂房。
这一模式也曾引发台积电、联电、和舰等竞争对手揶揄。因为,在它们眼中,中芯扩张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内生性增长较弱。
对此,一位半导体产业专家表示,半导体产业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一直属于战略产业,且资金、技术、风险高度密集,中芯国际借助本土资本无可厚非。事实上,台积电、联电早期均有大量官方资本支持,且一直享受着诸多政策优惠。
已获先进技术订单
武汉12英寸厂正式启动的背后,是一项“及时”来临的技术与订单合作项目:该厂22日当天将宣布,与全球闪存巨头飞索半导体(Spansion)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先进技术与订单。
飞索AMD与日本富士通的合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NOR型内存供应商,双方在苏州设有一家12英寸工厂。
一个月前,中芯国际已发布相关消息,即与飞索合作,已新增43纳米芯片生产,此前最高仅为65纳米。
而在这一技术合作之前,武汉厂已经历了一番产业策略与订单合作波折。
最初,该厂原定位于内存芯片(DRAM)的生产,技术与订单合作方为日本半导体巨头尔必达。不过,由于此前一年全球DRAM价格大幅下挫,市场形势不明,导致中芯、武汉以及尔必达三方的合作搁浅。而在张汝京年初宣布公司停产DRAM后,武汉厂与尔必达原定的合作最终失败。
近一年来,中芯一直在为新订单发愁,张汝京后来公开表示,武汉厂产品策略有所改变,将定位于非标准存储芯片即闪存芯片的生产。此时飞索半导体技术与订单的释放,显然有望结束其无米下炊局面。
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中芯武汉厂重新定位,也迫使尔必达去年四处寻求合作,最终抛别中芯,与苏州创投及第三方企业联手在苏州设立12英寸厂。